2015年上海高考试卷评析-九游会国际

教育聚焦
2015年上海高考试卷评析
发布日期:2015-06-22    作者:

科学反映考生能力 思辨写作有新特点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卷评析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命题原则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语文学科特点,注重命题的准确性和测量的科学性,体现二期课改理念,切实做到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语文教学实际。

一、阅读材料的选择

文本材料在高度契合测量目标的同时,保证材料的普适性,让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心理上做到自然、公平接受,同时材料选择的多样性,体现出个性化的阅读需求,还能够紧密贴近考生现代生活,比如第一篇现代文《地图与理论模型》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其说明对象是科学家研究世界所构建的理论模型,说明对象具有虚构和理性的特点,不过作者通过地图这一人人熟悉的“模型”来类比说明,虚构变成具体,理性落于感性,达到了清晰明白、平易近人的说明效果。这一文本有利于提高现代都市人的科技素养,与考生现在及将来的学习生活一致,也与高考“是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的考试性质相一致。古诗文阅读的选文注重文本测试的适切性,力避偏、难、怪,同时注重民族文化,体现核心价值,注重对传统文化中美的挖掘。

二、阅读试题的编制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考试结果需要具有高信度,考试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应该具有高效度,试题编制需要科学严谨,试题的题干指向和试题考查的能力需清晰明确。今年试题设计注重文体特征,落实整体阅读,题干表述的答题要求有利于考生从提供的角度理解文本,将思维聚焦于具体的内容和问题,测量的目标明晰,如试题:“作为说明文,本文的语言除严谨准确外还有其他特点,请举例分析。”在题干中点明本文“作为说明文”的“严谨准确”的特点,既是从文体角度给考生提供切入点,同时是从语言特点角度给考生提供分析“其他特点”的起点和参照,考生面对这样的试题不会无从下手,其答题在清晰、准确的指示下,给出的答案更能确实反映考生在“分析文章写作上的特点”这一测量目标上的能力,如果再通过准确地评分,考生在这一能力上的表现就能以分数的形式准确呈现,考试目标也能得以实现。

本次命题尤其注重对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使阅读的测试更加贴近真实阅读的实际需要和感受。文本二文学作品的阅读,减少了一道试题,更加突出对叙事性文本整体阅读的要求,设计的试题分别指向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变化等,正与叙事性文本的文体特征紧密相关。本试卷继续编制评分量表,有利于阅卷的操作和评分的准确。

三、作文试题的设计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卷的作文题目延续了近年来已形成的注重思辨的风格,也有新的特点。材料主体由两个句子组成。第一句中的“坚硬”和“柔软”可以激发考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对它们做出个性化的理解。第二句既沿袭了前几年作文材料的思辨色彩,又有所不同。第一,“和谐的自我”对个性化的理解起到收敛、约束作用;第二,“如何对待它们”不局限于二元对立,具有更大的开放性;第三,“如何对待”不仅关乎“知”,更关乎“行”,考生必须思考自己选取的方式、方法与“和谐的自我”之间具有怎样的逻辑关系、是否具备可行性等问题;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和谐的自我”不仅引导考生思考个人的修养,更引导考生意识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构建自我意识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

另外,本题贴近考情,与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很强的契合性。材料表述平白浅近,但其提示的思考内涵丰富:一方面,它上承了传统文化中刚柔相济、反躬自律、知行合一等精神;另一方面,它顺接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公民意识、公民责任。考生即将开始他们的社会化过程,正处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处在文化身份认同的关键时期。对考题的思考不仅能考查他们的作文水平,而且还有利于他们的人格成长和后继学习。

 

贴近实际应用 鼓励创新思维

——2015年上海高考数学卷评析

2015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的设计,着重考查考生在高中的数学学习情况,既考查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少数试题又有些难度,使试卷具备选拔功能,为高校录取新生提供依据。

一、试题贴近实际应用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而又自成体系的学科。有些同学在多年的学习中,不知不觉养成了从题目到题目的习惯,遇到题目就“模式化”。对此,今年试卷更贴合实际,设计了较多的应用题和有实际背景的客观题,这些题目的难度不大,非常贴近实际问题,能有效反映出学生对于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运用能力。同时,设计原创性试题,在掌握基础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考查考生探究与创新能力。

二、解题有一定的思维量

今年的数学试卷,解答篇幅不长,但有一定的思维量,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对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覆盖面较广,考查考生对数学基本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有些试题突出基本方法,有些试题体现知识点的融合,有些试题涉及概念本质,有些试题具有生活背景。试卷的总体难度不大,对于有难度的考题都有引导性的问题作为铺垫,以期减少考生的畏难情绪,发挥出考生的水平。

三、鼓励考生勇于尝试

对于难度较大的最后一道证明题,评分标准有所变化。以往试卷评分是按考生可以做到哪一步来评分的,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证明题,不少考生即使有些想法,也不易于完成其中任何一步,因而无法得分,容易造成考生望“分”兴叹,踟蹰不前,但是研究新问题总是从试探开始的。对于年轻学子,更要遇事积极思考,有想法就敢于尝试。基于此,最后一道证明题的评分标准,不再以达到哪一步为标准,而是依据考生的论述所反映的想法的合理程度来评分。同时,在教学中更要鼓励学生面对新问题时,勇于尝试,失败不等于失分。那些“知难而退”的所谓考试技巧,并不适应于有思想的同学,变“不知”为“可知”总是在试探中完成的。

 

 注重语言应用  考核交际能力

——2015年上海高考英语卷评析

    2015年上海高考英语试卷在考查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适应语言测试的潮流,也注重考核语言的运用和交际能力;通过丰富的考核内容,为不同水平的考生提供了发挥的平台。全卷视野开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一、试卷题材广泛、内容新颖、语言地道

2015年高考英语卷在选材方面力求既有传承,亦有创新。首先,试卷延续了近年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优秀传统,涉及的主题包括社会交往、工作环境、科技进步、历史文化符号、商务领导力培训等等,使擅长于阅读不同题材的考生均有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其次,试卷语篇体裁多样,包括对话、调查报告、新闻报道、影评、论文等,既能全面测试考生的语言能力,又在难度方面保持合理梯度。再次,所有语篇均取材于原版教材、书报,不仅语言地道,且尽可能还原英美国家的真实场景,使考试所用语言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用语相一致,最大程度保证测试的公平性与客观性。

二、试卷注重能力考核,顺应语言教学趋势

本次英语卷注重综合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思维能力,要求指向明确,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1.语法:为了充分体现语法知识的语用功能,全面了解考生活用语法知识的能力,在坚持“基础、常见、实用”的原则上,着重考查考生语法知识在语境中的应用。此举旨在避免机械、孤立的考核方式可能带来的弊端,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2.词汇:除了考核学生基本掌握词汇的词义、词性外,今年的考题也考核了兼类词的灵活运用以及词汇在语境中的词性变化,有利于引导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关注一词多义,利用真实语境进行教学。

3.阅读:除了考核学生对文本的基本理解以及上下文内容推断外,今年的阅读语篇题材和体裁均有创新。其中“雪人”曾是历史上的文化符号,莎士比亚的作品也是经典素材,内容真实、新颖,开拓学生眼界。影评语篇则继续注重真实生活中的英语实用性,有利于引导教师平时适当选用各种英语题材进行阅读教学,同时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展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

4.简答题:除了考核学生对基本信息的获取能力外,今年的考题继续注重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引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和归纳、表述等能力。

5.汉译英:除了常规考查学生的基本翻译能力之外,如单词拼写、词汇搭配、句型运用等要素外,今年的考题侧重关注中学阶段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英语的习惯表达、尤其是中英文表达上的文化差异。有利于引导教师平时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训练的同时,注重汉英表达差异,使英语表达更地道。

6.写作:除了考查学生的英语语言准确和流畅的表达能力外,今年的写作主题不仅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且给予考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利,让考生有话可写,表达空间更大。

三、试卷讲求思想性、实用性

本次试卷从思想性角度,通过“身残志坚、勇攀高峰”的对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故事等,弘扬高尚的精神情怀。从实用角度而言,本次高考英语卷希望通过测试的导向作用让学生明确语言学习同样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并最终有益于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为此,试卷中出现了诸多“新”词汇,包括最新列入词汇手册的单词以及一些报章杂志中经常提到的高频词,尽可能真实地呈现学术英语阅读的形态,体现高考的选拔作用。此外,试卷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包括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指明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从而真正完成从“考什么教什么”到“教什么考什么”的转变。

 

 

贯彻立德树人 优化试题设计

——2015年上海高考政治卷评析

2015年上海高考政治试卷以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牢固把握今年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主题,增强考试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加强考查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全面落实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主题

今年高考政治卷命题的核心是“一点四面”,即以立德树人为重点,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考查。

试题设计把握了文化传播润物无声的特点,在两个方面落实主题,一围绕主题,挖掘真实性强、内容具体的情境材料;二通过设问引导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政治、经济和哲学等领域试题,旨在引导考生正确理解“我国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等学科基本知识;建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方法,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着重考查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在保持分值权重不变的前提下,加深了对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学科能力的考查。试题设计中体现基础性与综合性有机结合。

1.在诊断影响因素中考查学科思维精确性

思维精确性决定了考生解决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能把握规律,运用规律对社会现象作出预测。思维达到的精确水平标志学科理性判断能力的程度。今年第31题“作为居(村)委会,调动居(村)民参与自治积极性的关键有哪些?”、第33题“根据材料信息,运用经济常识,预测2015-2020年我国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并分别列举一个最主要的预测依据”等,其命题立意就在于能够运用学科知识精确诊断问题产生的原因,或社会现象的影响因素,并加以区分主次。

真实世界中任何现象的产生,都可能是综合因素的结果,考查思维精确性旨在纠正社会科学领域考生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缺乏理据的思维习惯。

2.在理论论证中考查学科思维完整性

理论论证包括论证层次和每个层次内部的因果论证等两个方面。第34题试题援引评论家观点:“京剧要传承,必须通过‘戏引人’,以戏争取票房;‘人抬戏’,以票房支持戏。”要求运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评价这位评论家的论述是否完整地论证了他的观点,并加以分析说明。第32题要求运用政治常识简要回答,“党为什么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些试题正是考查考生在理论论证中学科思维的完整性。

一般认为,只有论述题可以考查论证层次的完整性。事实上,这是学科的基本能力,无论是社会生活中还是学术环境中,能够直接进行因果论证的情况并不常见,而学科思维的完整性恰恰是学会独立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3.在选项设计中将哲学融于试题材料叙述语境

今年部分哲学试题的正确选项和错误选项,都不再直接以哲学知识呈现,而是将哲学基本概念、原理与试题材料叙述语境相结合,加以重新表述。其内容主体、客体等要素都是具体的,与语境相符,而关键词“和/或”句式则是哲学的,也就是说选项表述与哲学知识特征相符,但不是哲学知识本身。

这种选项设计的积极意义在于:(1)丰富和提升哲学选择题考查的学科能力。在选项设计中将哲学融于试题叙述材料语境,考查的能力主要集中在运用哲学知识说明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运用哲学知识推断社会现象发展趋势或可能结果,运用哲学知识归纳材料所反映社会现象的实质,运用哲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运用哲学知识评价社会现象等,这些能力都是进行大学学习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2)引导考生学会哲学思考。同样是运用哲学知识认知社会现象,将哲学融于试题叙述材料语境,为考生创设的是哲学思考的情景,融于试题情景就是融于生活,这种考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知识与生活分离的问题,也相应地提高了能力要求。

三、探索在分析评分中融入整体评价

从试题构成角度看,评分是实现命题意图、决定试题有效性的关键。为响应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改进评分方式,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求,今年力求通过完善评分量表,进一步解决分析评分中的整体感缺失问题。

分析评分法是对认知过程中的各个行为特征分别进行评分的方法,优点是考试结果可用于诊断考生能力表现,帮助教师与学生调整、增益教与学。然而,各评分项独立评分带来的问题是行为特征的孤立化,对考生缺乏整体评价,也带来了投机的应试行为,使得考生能力发展背离了初衷。为此,今年探索通过建立评分项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而增加评价结果的整体感。如第33题着眼于试题内在因果联系,同时观察两个能力,避免机械割裂彼此。第34题立足于观察考生的完整评价过程,促使考生掌握学科评价能力的元认知。

 

关注“全球视野”与“中国情怀

——2015年上海高考历史卷评析

上海高考历史试卷一直致力贯彻“三个有利于”的指导精神,注重对思维能力的考查,着力引导中学历史素养的培养,凸显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今年在坚持历年命题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如下理念:高考历史试卷不仅担负着选拔人才的任务,同样担负着引导正确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重要功能。因此,今年历史试卷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倡导看待历史的“全球视野”

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